活動展覽

流光映境—連瑞芬棉布水墨畫展新聞稿

流光映境—連瑞芬棉布水墨畫展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撰稿 悠藝廊
時    間  2013/6/15~7/5    週一~週六 9h~18h
地    點  東吳大學城中校區   台北市貴陽街1段56號  第六大樓
開幕茶會  2013/6/15 pm2:30

流光映境
天使 抑或精靈   悠悠晃遊於人世間
自風中吹染色彩  於水面撥撩音絃
藉絲雨根植輕愁  從堅果剝出時間
    無聲的宇宙  從此有了光陰的節奏…

這首詩是水墨畫家連瑞芬寫於2008年,但她對時光的遐想,卻早於懵懂的青少年時期,直至今日,仍是執著不懈。

人說韶光易逝,平日卻覺察不易,而其作用真真實實存在,對所有物進行改造,不單單在表面形象,更在潛層的質地。 因為畫家喜歡研讀宇宙生成的歷史,見識過各式質地獨特的岩體,於是面對眼外的自然天地,便多了一分對「時間質相」的觀想,許多想法也逐漸醞釀,發展成繪畫系列:
2002年<光陰帖>是一幅幅的地質剖析圖,呈現了山石層岩不同的典型、韌度與面貌;2004年<時光流域>想像時光是一條無影的長河,她流經、穿蝕這個宇宙大地,造就了許多瑰麗而多奇的景象;2005年<歲時曆>以節氣為名,闡釋畫家對四季的觀想;2007年<山水變>以寬闊的橫軸來轉化時間歷程,大跨度的表現自然地貌的流變。
2010年<光河之礫>以”類石塊”的方式呈現,層疊的造形及紋路,質地碎蝕或晶透,將時間和環境力量(如:水/火/風)侵蝕深入所產生的各種形質色變化,予以視覺性表達。2012年<若水柔剛>藉流水鑿石穿洞,傳達亙古時間。

這些醞釀自畫家內心轉化的圖像,已不同於平常眼中所見的景物,而是浸潤在時間長河裡,成為粼粼流光的映境。

水墨詮釋
從繪畫的發展史而言,水墨無疑是最具東方特色的繪畫。傳統水墨著眼於有限的工具,多以筆皴墨染彩繪於紙上,而現代水墨則嘗試多樣媒材技法,企圖拓展水墨的面貌。身為創作者,水墨畫家連瑞芬期望能提出個人的觀點與詮釋。
色墨隨水走,水性媒材不僅以水為媒介,也會因水的運用產生各種視覺性。
水輕無形,持久摧堅,亦柔亦剛,充滿變化。古人觀察水性多有哲學的思維,而傳統繪畫中常以留白來處理,其意味不是「無」,而是「流動中的有」,給予人虛實轉換的觀想體驗。
畫家從繪畫素材來運用水,有兩個主軸,其一是讓水性的柔與韌在繪畫時發揮作用,產生表現力。為此,連瑞芬以棉布為底材,在布面上進行多層次的水洗、墨染、色疊、質塑,醞釀質地與肌理,也開發出新的繪畫技法。畫面在每一次的墨色濃淡乾濕中慢慢成形成色,種種過程因為水的多變,同時產生無法複製的獨特性。
其次是利用水與棉布創造清透質感或虛白空間,在自由觀想的靈視中,帶入抽象思維及生命體悟。2004年<花靈>、2008年<水漾>、2013年<離垢地>便是依此概念發展出來的繪畫系列。

本身有中文系背景,同時畢業於法國凡爾賽美術學院的現代水墨創作者連瑞芬,重新看待「水元素」在水墨繪畫中,其實有著值得探索、發揮的大空間。她期許自己能以新思維,呈現出不同的水墨樣貌,同時展示東方水性的文化與智慧。

© Copyright 2019-2025, All Rights Reserved 連瑞芬官方網站 ︱ Designed by RUMOTAN
TEL:02-89935275 Mail:muti@rumotan.asia